人與環境一體共生 中山大學辦「五感連結」國際工作坊

0 0
Read Time:36 Second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近年來地球生態環境嚴重受到人類行為的衝擊,不僅導致全球暖化、空汙、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也對人類及其他生命物種造成健康及生存危機。為了強化社會大眾對於環境及其他生命之間一體共生的連結感,以強化內在驅動力促進地球永續發展,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特別舉辦 「身態·生態—五感連結 IDG 國際工作坊」,集結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帶領與會者精微覺察身體感官的狀態與背後運作的科學機制,並分享關於感官知覺的量子生物學研究新知,深入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緊密關聯。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指出,近年來在推動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過程中,體認到許多外在環境的改善,必須回歸到人們內在核心素質的改變,包括自我覺察、複雜性覺知、長期導向及願景、連結感、同理心與慈悲、溝通及共同創造的技能等,這些素質正是內在發展目標(Inner Developemtn Goals, IDG)中的重要指標,也是策畫這次IDG國際工作坊,希望能夠協助與會者發展的重要內在指標。
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開幕致詞時,對於結合科學與藝術跨域協作,推動一體共生給予高度肯定。王家蓁首先以「從五感的量子力學談人與環境的一體共生」為題進行演講,引用多名近代重要科學家如特斯拉、愛因斯坦、普朗克、薛丁格、波耳等之經典名句與理論,跟與會者分享近代量子力學的發展,以及有關五感量子力學的最新研究結果,並藉此點出宇宙萬物皆是能量的本質、五感運作的科學原理及其限制。王家蓁提醒與會者,五感是生物體用以感知與環境刺激(如光、聲音、氣味、振動等)交互作用的偵測系統,微觀下是感覺器官的受體細胞運作及大腦神經訊號傳輸轉譯後的結果,因此看不到、聽不到不表示不存在。了解五感運作的科學原理及其限制,有助於我們更能夠體察與他人及環境一體共生的客觀事實,進而願意為創造更永續的生態環境而共同努力。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助理教授何怡璉則帶領與會者進行「呼吸的身態想像」,藉由觀想體會地球上的萬物,包括人類、不同生命物種乃至山川森林海洋湖泊,都與地球母親共同呼吸脈動的景象。在視覺部分,本次活動邀請新秀藝術家許喬茵,分享其以各種不同生命物種的「眼睛」為主要繪畫對象的創作理念,突顯出不同物種眼中看到的視界。會場更同步展出其創作的<微觀視域>系列畫作,讓觀賞者置入於觀看與被觀看的想像世界,游移在虛幻與真實之間。


聽覺部分,中山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陳以軒則現場演奏其融入了海中鯨魚發出聲音的音樂創作,藉此提醒世界是由人類與自然萬物共創的交響樂章,應保持謙卑的態度,覺察並與萬物共融。留日音樂家、同時也是Moon Voice心靈之聲創辦人陳祺欣也在會中演奏其原創音樂,透過聲音喚起每個人身心與自然的連結。味覺部分,中山大學醫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范秀芳分享了味覺的科學,並呼籲與會者減少食物添加劑等味覺的刺激,選擇健康營養並符合身體需求的食物。
日本東北大學電信通訊研究所教授曾加蕙與程苗則在會中分享關於情緒與肢體語言的最新 AI研究,剖析身體動作的情緒表達。在嗅覺與觸覺部分,有20多年豐富芳香療癒經驗的業師,印茴SPA創辦人陳美智更帶領與會者親身體驗植物精油對身體及心情帶來的正面影響,並提醒大家時刻關照自己身體及情緒感受的細微變化,愛世界需從愛護自己的身與心開始。RGM地明能量藝術的張凱勛則在會中分享了該團隊以礦石、水晶、金屬等物質作為藝術創作素材,並融合東西方不同專業學科知識、邏輯和理念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圖像藝術的創作理念,期盼傳達人類和萬物獨特的關聯性,並給予人們在視覺、意識以及精神上的全新藝術感知體驗。

Happy
Happy
0 %
Sad
Sad
0 %
Excited
Excited
0 %
Sleepy
Sleepy
0 %
Angry
Angry
0 %
Surprise
Surprise
0 %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