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基金會在全臺舉辦綠保農友交流會 協助農友兼顧生態與生計 以農業碳匯守護地球

1 0
Read Time:32 Second

【記者吉雄世/綜合報導】為了達成2040年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訂定四大主軸政策,其施行作法與有機農業(含友善環境耕作)的精神與實施方法不謀而合。截至今(2024)年3月底,全臺近600位農友投入綠色保育的行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去年已在全臺各地舉辦逾50場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及綠保農友專屬的活動,包含:協助農友轉作友善或有機說明、綠保生態、友善耕作技術、實地輔導、典範農友觀摩、土壤碳匯與碳權課程等,並促進農友與技術單位產官學合作,提高農作產量及品質,讓農友兼顧生態與生計,同時迎向國際淨零碳排趨勢,以永續農業實現碳匯守護地球永續環境。
根據行政院農業部統計,每增加1,000公頃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將減少約1,800公噸的化學肥料使用,相當於減少約612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慈心基金會在2021年加入致力於土壤碳匯的聯合國「千分之四倡議聯盟」,在友善農業的基礎上,投入減碳、增匯的倡導與實踐。為了讓大眾更加認識農業碳匯,慈心基金會官網推出「農業碳匯,專家怎麼說」等系列文章,並邀請農業專家親自走訪農地現場,為農友分析土壤現況,提供改良的建議與作法;與此同時,也將綠保農友關切的議題、面臨的問題,透由研究單位與政府機關進行回饋與協調,期待各界積極的跨領域溝通,讓規範更加完善。


慈心基金會以「生產、生態、生活、生命」四生精神開展永續農業行動,陪伴綠保農友努力的同時,也積極向社會各界與消費者進行理念溝通與媒合。去年透過逾40場市集、參訪、講座等活動,讓大眾參與友善農業的角色也更多元,包含「田裡有腳印」綠保市集的消費者、呼朋友引伴參訪綠保農場的鼓勵者、多方參與查證系統(PGS)的查驗者,以及拍照上傳田間生物的觀察者。今年初慈心基金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鼓勵綠保農友及參訪農場的大眾,用手機拍照記錄友善田區的動物與植株,並上傳至 iNaturalist 國際網路平臺,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及大眾分享記錄成果,更有助於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參考。
無論是保育水雉的菱角、紫斑蝶的土芒果、石虎的稻米,或是環頸雉的鳳梨,人類與生活在這片大地的生物,都是地球的一部分。為了地球永續,慈心基金會攜手各界共同努力,以有機或友善農業持續恢復腳下土地的生機。在這藍色星球上,我們所採取的友善行動,哪怕再小,都會影響周遭環境,期待更多人投身綠色保育行列,讓點點善念像池塘的漣漪,不斷地向外綿延擴散。慈心基金會2024年將持續在全臺為農友及民眾舉辦各類相關活動,歡迎持續關注慈心基金會官網與FB訊息。
慈心基金會官網 https://toaf.org.tw/ 慈心基金會FB https://www.facebook.com/toaf.org.tw

Happy
Happy
100 %
Sad
Sad
0 %
Excited
Excited
0 %
Sleepy
Sleepy
0 %
Angry
Angry
0 %
Surprise
Surprise
0 %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