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到「看到」醫師跨出診間走入美術館 帶領醫學生培養觀察力及同理心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近年來大醫院醫師興起出走潮,醫學生也對醫療環境的未來感到徬徨,醫界青壯輩外科醫師吳柏宣不減熱情,每學期帶領高雄醫學大學的醫學生走入美術館,透過觀察藝術作品,培養觀察力與感知,進一步建立同理心,要喚回年輕世代對醫學的熱情。
現任高醫岡山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任吳柏宣,2021年首度與高雄市立美術館教育及公共服務部合作,逐步將視覺藝術課程導入外科實習醫學生課程,每兩周一次,他帶領10多位大五、大六的醫學生走入美術館,學習以中立態度仔細觀察藝術作品,不以個人情感或預設觀點,來解釋或判斷所觀察到的現象,而是進一步感受作品背後的情緒,以及作者所想要傳達的意涵,同時也結合當前文化與社會的背景,讓學生理解文化和社會的脈動。
吳柏宣主任指出,現代醫學教育中,觀察力與同理心被視為醫師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這兩者不僅有助於精確診斷,更能促進與病患間的情感連結,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然而,傳統的醫學教育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難以有效傳授這類「軟實力」,醫師國考也不會考。在臨床實習和輪班壓力下,醫學生與年輕醫師往往無法充分發展這些能力,如何在繁重的醫療工作中仍能保持人文關懷,成為當前醫學教育的挑戰。
吳柏宣醫師表示,近10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透過不同教學策略培養醫學生的同理心,包括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病人情境以及藝術和人文學科的融合等。
以美國為例,哈佛醫學院與波士頓美術館合作,為一年級醫學生開設藝術課程,訓練醫學生觀察藝術作品。觀察發現,修課學生在診斷精準度上有顯著提升,並且更能夠細緻地觀察到病患的外在症狀;耶魯大學研究更顯示,醫學生修習藝術課程後,在識別非典型症狀和診斷罕見病症時,表現更好。
吳主任說,觀察一幅從未見過的畫作,與診療一位全新的病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學生課後分享,這門課開啟了自身感官力,巡房時除了看生理數據外,也會更仔細觀察檢查病人狀態,在診斷時更能不帶預設偏見,有助於改善醫病關係,提升診斷技能。
此外,該門課程跨域的學習方式與美術館開放空間,讓醫學生從繁忙的臨床環境中暫時抽離,師生們放鬆心情,一同交流對藝術作品的觀察與感受,也能進一步理解、容忍彼此不同的意見,藉由觀察力與同理心的啟蒙,提升其醫學專業表現。
吳柏宣說,希望未來將該門藝術課程分享給更多醫療人員,透過學習「看」的方法,對醫學有更多反思。
圖說1:外科醫師吳柏宣首創將視覺藝術融入外科實習醫學生課程,帶領學生走入美術館訓練觀察力及同理心,也對醫學有更多的反思。圖/吳柏宣醫師提供
圖說2:高醫岡山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任吳柏宣。圖/高醫岡山醫院提供